8月31日,在全世界的翘首企盼中,英伟达发布了财报,不料这却让黄仁勋“摔了一跤”。
美东时间周三美股盘后,英伟达发布了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(截至2024年7月),总收入同比增长122%达到300.4亿美元,高于华尔街一致预期的287亿美元,也创下公司单季度营收的历史新高;净利润翻倍达166亿美元,同比增长高达168%。
尽管有着无可指摘的业绩表现,但投资者们完全不想买英伟达的账。在财报发布后,英伟达股价极速跳水,跌幅最高达到8.85%,市值一夜蒸发2000多亿美元。
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,英伟达甚至直接带崩了美股的芯片板块。在美东时间8月29日开盘前,台积电、AMD、博通等公司均有2%左右的下跌。
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,似乎在证明一件事情——尽管科技公司普遍认为,AI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,但AI产业自身,远比想象中的脆弱。
那个今年被反复拿出来讨论的问题,这一刻再次被人们想起:这一轮AI浪潮,是否已经出现了泡沫?
资本为何抽逃英伟达?
如果只从财报本身来说,英伟达依然是行业中毫无争议的“卖铲人”。
公司目前最重要的数据中心业务营收为262.7亿美元,同比增长154%,超过此前华尔街给出的250亿美元的一致预期。
很大程度上,这要归功于硅谷巨头之间的“算力军备竞赛”。
仅以微软、亚马逊、Meta和Alphabet四家公司来看,根据各家此前发布的全年资本开支计算,上述公司今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总额高达1060亿美元。
与此同时,英伟达也在与下游代工厂商一起,稳步提升高性能计算卡的产能。今年年初,中国台湾地区媒体曾多次爆料,台积电的CoWoS封装的产能存在明显不足。
但紧接着,在今年3月,英伟达CFO Colette Kress在一次投资者会议上透露,英伟达在CoWoS产能的问题上,已经认证了除台积电外的其他封测厂商,预计H100芯片的总产能有望从去年的50万块,大幅提高至150万-200万块。
财报上的数据也基本可以坐实这一点。
尽管英伟达并没有在财报中,详细罗列出产品的出货构成,但考虑到最新的H200芯片在今年4月刚刚开始向下游客户交付,且同期A系列芯片出货量降低,因此本季度英伟达数据中心的核心产品仍然是H100芯片。
结合该部门154%的同比增长,基本可以推算,本季度H100的出货量相比去年同期或实现翻倍。
另据财报发电话会议的沟通内容,H200芯片将从今年三季度大批量交付,即便下一代芯片将于年内量产,但市场对于H200的需求在下半年依然会持续提升。
黄仁勋给出的判断依据是,“全球云服务提供商几乎没有多余的GPU容量,而英伟达的GPU是唯一能够处理和加速SQL数据、Pandas数据、Pandas和Polars数据科学工具包的加速器,在等待Blackwell期间,Hooper仍然是最佳选择。”
相比于数据炸裂的IDC(数据中心业务),本季度英伟达游戏业务显得要平淡了一些:期内营收达到29亿美元,同比增长16%。
当然,这里面有个客观因素是,目前英伟达游戏业务中的主心骨——RTX 40系列,其发布时间集中在2022年底至2023年年中,大多数有显卡升级需求的玩家已经在去年完成换新。因此,本季度游戏业务16%的增长算是比较理想。
实际上,从今年下半年开始,英伟达的游戏业务极有可能迎来一次阶段性爆发。
一方面,全球游戏市场正在复苏。根据DMM的《游戏投资评论》报告显示,今年上半年全球游戏行业的总投资额达到了81亿美元,几乎是2023年全年的两倍。
年内多款现象级游戏作品的出现,也在为英伟达持续创造利好。比如近期大热的《黑神话:悟空》在上线首日期间,天猫数据显示,“英伟达黑悟空联名”显卡等商品的搜索量增加了1379%。
另一方面,按照英伟达的计划,RTX 50系显卡将在今年年底开售。届时,将有望伴随游戏行业的回暖,再次释放一波游戏玩家的换机需求。
总的来看,英伟达的两大核心业务,无论是当前业绩,亦或是未来预期,都很难跳出毛病。
那么英伟达究竟为什么,让投资者一夜失去信心。
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,英伟达的下一代芯片Blackwell在量产上的确出了问题。
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下:Blackwell并不是一种芯片,而是一个平台,可以把它看作是过去Hooper架构的延伸,但性能却实现了全方位的碾压。
今年的GTC大会上,黄仁勋曾举例称,“训练一个1.8万亿参数的模型,需要8000个Hopper GPU和15MW的电力,而2000个Blackwell GPU就能完成这项工作,耗电量仅为4MW。
但就是这么一款被业界寄予厚望的芯片,前不久却被曝出,这款GPU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,原定今年三季度的上市时间,被推迟到明年第一季度。
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,几乎近一半投资机构人士都在询问,“Blackwell究竟怎么样了?”
对于这个问题,英伟达CFO Colette Kress表示,“公司已经向合作伙伴和客户发送Blackwell样品,但需要对Blackwell芯片的掩膜做出改变来提高生产良率”。
Kress的这番表态,完全没有起到为投资者“服下定心丸”的作用,因为这变相承认了Blackwell就是存在设计缺陷,同时也没有明确说明,这款芯片能否在年内交付的问题。
另外一个被市场所看空的因素,则是来自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。
尽管英伟达并没有详细列出中国地区的营收占比,但这家公司明确表示,中国数据中心收入在第二季度仍环比增长,并成为该公司数据中心总收入的“重要贡献者”。
不过,英伟达仍无法给出在中国市场应对销售挑战的方案。
目前,除特殊渠道流入中国大陆的高性能计算卡外,英伟达在国内的主力出货产品仍以特供版芯片“H20”为主,但面对国内同类型产品时,H20除了软件生态外,很难说有多大优势。
郁金香泡沫or内燃机革命?
与所有伟大的泡沫故事一样,最新的AI叙事传递出似曾相识的感觉:人工智能将像引爆工业革命的内燃机技术一样,“改变世界”,提升生产率,做大蛋糕。但华尔街担心的是,如果除了英伟达之外没有人从人工智能中获得回报,那么人工智能市场最终将跌至谷底。
因此,除了这些眼下的问题之外,英伟达还面临着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长期关键问题——大型科技公司通过购买英伟达GPU,来建设数据中心的巨额投入,是否能获得回报?
针对这一问题,黄仁勋多次在公开场合的回应是:“如果你投资于Hopper或Blackwell这类加速计算基础设施,不仅能节省大量数据处理成本,还可以迅速将这些设施租赁出去,带来快速回报。”
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。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:这场以英伟达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狂热叙事,其巨额投入的盈利回报存在于预期,且是一笔超过10年期的未来回报。
“这些投入对于AI是至关重要的,但可能需要15年乃至更漫长的岁月才能收到回报。”微软CFO艾米·胡德这样解释在AI的基础设施上的重金投入。——季度内微软资本支出达到2024财年以来单季最高的190亿美元,几乎都用于AI、云计算相关的“基础设施”投入。
然而,投资者却没有耐心等待兑换这张为期十年的空头支票,在艾米·胡德这一表态后不久,微软美股应声下跌,一度从当日高点降幅超过2.58%,后降幅收窄至1.19%。
红杉资本的分析师大卫?卡恩在 7 月 6 日发布报告,认为 AI 产业泡沫加剧,年产值超过 6000 亿美元,才够支付数据中心、加速 GPU 卡等 AI 基础设施费用。然而,将所有AI公司的年收入加起来,却依然存在 5000 亿美元的巨大缺口。
硅谷更多的人开始质疑AI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。围绕人工智能叙事的“投机狂热”泡沫和“幻觉”还能维持多久?
此前,全球最大的科技投资者之一Prosus Group的AI和数据科学全球负责人欧伦?贝纳特(Euro Beinat)表示,科技高管对人工智能的能力做出宏大承诺的时代“即将在未来16到18个月中结束。”
早在8月初,知名对冲基金埃利奥特管理公司(Elliott Management)就在致客户信中表示,英伟达正处于“泡沫”之中,推动这家芯片巨头上涨的人工智能技术也被“过度炒作”了,迄今为止还没有带来“与其炒作相称的价值”。
至于市场泡沫何时破灭,埃利奥特表示,如果英伟达公布的数据不佳并“打破魔咒”,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。
而这一泡沫,也蔓延在国内大模型浪潮迸发的始终。
英伟达之“痛”给国内行业敲响警钟?
随着多家大模型公司先后完成新一轮融资,大模型公司的估值准入门槛已经卷到了200亿元新高。但也有一些声音认为,国内这波大模型浪潮正在催生泡沫。
这是因为,大模型公司的商业盈利模式却始终成迷。为了讲好商业化的故事,今年越来越多的基础大模型公司开始“模应一体”的探索,希望通过应用层的探索带来真实新增价值。
以某AI独角兽为例,其To B端业务线收入不达预期,推出的AI to C产品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用户规模,但日活和留存已达瓶颈期,只能通过买量的方式获取增长。
但是,AI To C产品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获客、转化方法。某互联网平台运营告诉虎嗅,由于不能沿用消费电商等传统的推广途径,AI产品获客增长并没有可以模仿的有效路径。
投资人向虎嗅透露,该公司这一产品的长期留存不超过1%:“这就像是一个滚雪球游戏,通过这种模式拿到VC的钱后,再去投钱推广获得更多用户维持DAU,但用户留存极低,就只能继续重复投钱推广获客,再加上算力的高成本消耗,整个过程难以带来新增价值,可能会有崩盘的隐患。”
这样的泡沫,在大模型浪潮带上风口的具身智能上,也同样存在。人形机器人的前沿叙事,带来的究竟是真实价值还是短期泡沫?
某机器人公司CEO告诉虎嗅:“一个人形机器人公司,因为最终生产的人形机器人无法在工厂运行工作,不得已订购了传统工业机械臂来交付。”
然而,国外的投资者显然更容易为这些AI叙事买单。但国内的资本环境,使得投资者更加关注初创公司的商业化问题。一些“现实主义AIGC”的论调——要求AI初创公司能够马上变现,已经快成为AI投资圈的主流观点。
长期关注中美AI创投的某知名投资人谈及国内AI投资现状时曾自嘲道:“还是怪我们 VC 不努力,几年前没人问那些烧钱很猛的公司赚不赚钱,这首先还是与这个中美两国资本环境有些关系。”他甚至给了一个有趣的比喻:“人家富二代就可以一直读书读到PhD,然后再去找工作。咱们有时候可能被迫这个读完中专就得找工作”。
这也使得“国内的AI泡沫并不像美国那么膨胀”,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协会首席顾问尹智对虎嗅表示:“与国外商业资本为主的投资导向不同,国内的AI投资,大多集中于政府出资的数据中心、服务器等实体基建产业,这像是没人会问修建高速公路何时能赚钱一样,原因在于它带来了上下游产业和就业繁荣。”
另外,也有多位从业者向虎嗅表示,国内的AI产业尚处于上升期,谈泡沫为时尚早,同时泡沫对于产业来说也起到正向作用。这波大模型浪潮带来的关注和热钱,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,对从业者来说是巨大的利好。